追梦故事|到UCB读CS,为了这个第一,小姐姐做了这些!
来源: | 作者:而立留学 | 发布时间: 1247天前 | 94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学生背景

本科: 北卡罗来纳大学-教堂山分校

专业:计算机科学+数学

GPA: 3.95

GRE:164+169

 


录取院校(CS专业)

UC Berkeley (全美第1名)

UW Seattle (全美第6名)

Georgia Tech (全美第8名)

UMich (全美第11名)

USC (全美第20名)

 

首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。今年五月,我将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(UNC),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双专业,overall GPA 3.95,GRE 333(164+169),有一段美国Bank of America的实习,一段校内科研,一段校外科研,最后是拿到了UCB,Georgia Tech,UMich等校的offer。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我的申请经验,希望大家能从中收获一点有用的信息。


美本学习的注意事项

GPA在我看来是申请研究生的一个门槛。努力当然必不可缺,但首先我想强调的是选课的策略。

美国大部分学校会有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,这些课对申请不会有任何的帮助。除非有硬性的时间规定,建议分散着上,多余的留到大四,因为大四结束了申请以后,会有很长一段的空闲期。把时间留给专业课和课外的自我补充。切忌:不要为了体验新鲜的美国大学生活,去选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兴趣课,从我个人及其他朋友的经历看,后果就是拉低自己的GPA的同时,浪费了大量的时间。

大一刚入学,建议狂刷基础课,尽量早点上高阶课,更有利于后期找科研和实习。大二开始,可以有针对性的,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教授教的课(最好是小班课),有利于让教授记住你。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说大班也没事,可以office hour的时候找教授,因为大部分的大班课,教授不会亲自开office hour,而是会转交给TA。哪怕你能找到教授,也很难在他那里留下印象,毕竟200、300人实在太多了。

第二点,要注意找到课业和科研/找实习之间的平衡。大家都知道美本的课业是相对繁重的,再加上后期需要同时进行科研和找实习,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平衡,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部分。我认识很多人,以为这节课的内容都掌握了,就在课堂上刷面试题,甚至翘课去做科研,结果一到作业和考试就懵了。事实上,以上的做法只适用于以找工作为目标的同学,因为找工作时对GPA的要求远低于研究院校。对于申研学生来说,要明确自己的目标,不要被带跑了节奏。科研和实习的确非常重要,但是除非这段科研强到能保送你进斯坦福,否则建议不要去占用课堂时间。

第三点,要重视课程中的project。这些都是能写进简历里的东西,把每一个小project当成实际的研究项目来做,一定会有所收获的。注意:做group project时要注意找好队友。

最后,强烈建议从水准相似的学长学姐那里获取课程和教授信息,避雷。

GRE

首先备考时间上,建议留足一个月的时间,例如寒假,专注于备考。不同于SAT,或许需要你对外国的文学或者历史有一定的了解,GRE是一个完全靠刷题,背单词就可以攻克的标化考试,一个月专注的备考,足够刷完所有的题目并且巩固好几遍。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报一个冲刺班,了解一下verbal部分的解题套路(个人觉得还是挺有用的)。其次,在整体的规划上,不建议把GRE安排在暑假或者学期当中。暑假更推荐去找实习或者做暑期科研,没必要浪费在备考一个语言考试上;而学期当中,本身课业就很重,零散的备考也是不理想的。最后,备考完建议立刻去考,一鼓作气,否则时间一长,记忆模糊,前功尽弃。

实习

我一度认为实习的含金量没有科研的多,但经过我今年申请的一些总结发现,一些顶尖的项目对实习还是非常看重的,几乎和科研平分秋色(针对CS专业)。

对国际学生来说,大学四年对申请有帮助的实习时间就是三个暑假。在CS方面,美国知名的四大(Google,Microsoft, Amazon, Facebook)在招收实习生时,还是很看重实习经历的。大一的暑假在美国不太容易找到工作,建议在国内找找看实习,多少让简历看上去丰富一点。大二的暑假可以找找看小厂或者start up的实习,增加大三暑假进大厂实习的可能性。

不同的专业招募的时间线可能有所区别,但尽早投送简历总是好的。以CS为例,一般在前一年的暑假8月份左右,就会有岗位陆陆续续放出来,这时候已经开始申请了。

拿我自己做一个反面教材:我错误规划了大二的暑假考GRE,虽然一次考出,但浪费了实习的机会,导致我申请大三暑假实习的时候简历上只有科研经历,四大除了Microsoft都被脆拒。Microsoft我又因为申请的过晚,余留下的岗位我并没有任何的相关基础,on site面试被刷掉了,最后只能去了BOA。

科研

之前讲选课的时候有提到,尽量选个小班课,给教授留下一个印象。但这是一个际遇问题,不是所有学校都会提供小班课的。比如像UNC这样的公立学校,除非读到大三大四,否则一般都是几百人的课。在这种情况下,建议问询一些正在给教授做科研的学长学姐,问问他们是否知道现下有哪几个教授需要学生帮忙的,有针对性的去找教授。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学姐得知,某个教授最近正好缺人,先发了邮件向教授表明了自己想加入这个lab的意愿。教授一个礼拜了也没有回复,于是我在他办公室前蹲了将近一个小时,当面去找他。Don’t be shy!不要觉得找个不认识自己的教授很尴尬,更不要觉得教授不回你邮件是默认拒绝。很多教授是真的非常忙,邮箱里那么多邮件看不过来的。我的教授在我去找他的时候,第一句话就是“oh,你是那个xxx,你之前发给过我邮件的,但我一直忘了回了”。所以找科研的基本流程就是:确认目标教授,发邮件表明意愿并且约appointment,若没有回复就当面去找。

科研和课业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,尤其是interdisciplinary的课题,刚上手的时候一头雾水。但只要坚持下去,多问问前辈和教授,真的会收获非常实用的技能。

我这一届申请的同学,很多遇到的问题是covid疫情下,online找不到校内科研了;或者学校都是大课,实在找不到第三个教授来写strong recommendation letter。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,和而立留学王老师沟通后,他推荐了一个小组科研项目,导师是芝加哥大学知名的教授,也拿到了推荐信。在疫情大家都找不到新科研或者缺少推荐信的情况下,是非常有帮助的。

推荐信

一般是三封推荐信,其中两封来自于一个科研导师/实习supervisor,和一个本校专业课教授。一些美国教授会有推荐信数量限制,而我申请了多所院校,所以一共找了四个教授写。其中两封来自于我的两段科研,两封是专业课教授,而立留学帮我根据不同的学校要求和喜好做了专业的分配。在此提醒:和教授的联系是要在本科前三年逐渐建立的,一定要让教授记得你,起码听到你的名字能想起你的某一个特点或者做的某一个project,否则一些直白的美国教授甚至会直接拒绝写推荐信的请求。一定要尽早联系教授,询问他/她是否愿意写;在申请过程中,每周一次可以提醒一下教授,委婉催促一下。

文书

CS的项目几乎没有什么小文书,所以我整个申请季一共就写了两篇,一篇sop主文书,一篇小文书。SOP和本科的主文书差别其实挺大的,并不旨在讲述一个故事,而更多的是要展现自己的专业经历,以体现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完成研究生的学业。文书上而立的老师们帮我了很多,王老师帮我定下了整片文书的框架和侧重点,调整了语言的专业性,以及指导我如何写最后一个why school的段落。总结来说,就是展开讲述自己是怎么样选择了这个专业,展开讲述自己校内校外的学业科研和实习,未来的规划,以及最后为什么选择了这个项目,专业性是最重要的点。

无论是申请本科还是研究生,需要的准备工作都相当多,硬实力上的gpa,GRE,软实力上的科研实习、推荐信、文书等,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得来的。我从大二前的暑假和而立王老师签约,很快王老师就给出了之后两年的时间线,让我整个申请工作有条不紊。可以说,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的结果,充足的时间是必须的。

留学申请总体上是一个需要提前规划和严格实施的过程,希望以上的申请总结,能够给到计划留学的你一点思路。

(以上文稿由申请同学提供,经授权,由而立留学编辑发布)